确诊自闭症后,家长最常踩的坑,你占了几条?

广州星智少儿成长中心    家长课堂    确诊自闭症后,家长最常踩的坑,你占了几条?

提起自闭症孩子的康复训练,心态永远是家长绕不过去的第一道坎儿。

很多家长回忆起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或疑似自闭症之后,带着孩子从医院走出来,自己就陷入了迷茫。确实,这是一个残酷又严峻的打击和考验。但这也属于事实,并不是逃避、不去面对就能躲开的。

 

如果孩子还小,正处于康复的黄金期,家长要做的事情有很多,因为今天付出多少,日后在孩子身上才能收获多少,付出和得到一定是成正比的。

 

其实,这个道理放在任何场所都是行得通的,很多家长也非常认同这一点,但是放到自己身上,放到自家孩子身上,却总是想不开看不透。

 

今天,我们总结了几条关于家长心态的问题,不知道大家中了没有?
 
一、不能接受,回避现实

从最初发现孩子与正常发育的孩子之间有所不同,到最后拿到专业医生出具的诊断书,这个过程是每个家长都经历过的。

走过这一阶段后,一部分家长最终会接受现实,勇于扛起了给孩子康复的大旗。

 

还有一部分家长却选择了逃避,不愿意接受孩子的现状,甚至还会自我安慰:
“我觉得我孩子没问题!我认识那么多孩子,说话都挺晚的,现在不也机灵得很么?”
“我孩子发育慢,长大就好了。”
“自闭症不是什么严重的病,只要好好教育孩子,孩子肯定会好!”

“我孩子就是情绪不好而已,怎么可能需要终身干预?”

 

还有一些家长,做完检查后,首先想到的不是要怎样给孩子做干预,他们想到的是自己怎样去面对亲朋、同事,熟人,社区里的邻居。生怕别人知道了会影响自己在单位同事、朋友面前的形象及面子等,一边把孩子关在家里,尽可能不带或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,避免碰见熟人和朋友,使孩子与同龄儿童互动的机会减少,失去了更多康复机会和空间。

 

其实,逃避和隐瞒并没有错,家长可以把孩子当做一个有一些落后的正常孩子。但是,我们依然要承认孩子在某些方面异于别人,也要认清在其他的很多方面他就是个正常孩子。
那么,在落后的地方,帮孩子补足,在正常的方面,让孩子提升,保持这样的心态去给孩子干预,给双方一些空间也很好。
 
二、心态崩塌,急于求成
 
有的家长,自从了解到“目前自闭症还无法治愈”后,就陷入了极度紧张的状态。

他们心急如焚,希望找到捷径,期待着奇迹的发生。但是自己对自闭症的认识又很浅,就到处搜索神医妙药,求神拜佛,寻求各种“根治”的方法,结果把孩子折腾得够呛,钱也花费甚多。在求医的过程中,把孩子和大人搞得筋疲力尽,并耽误了孩子最佳康复时间,甚至还会影响家庭关系。

 

还有一些家长,虽然认清了现实,也选择了带孩子去做干预。却恨不得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,不惜花费高昂的学费,找最好的机构,寻求最好的老师,短时间内看不到明显的成效就更换机构和老师。

 

急于求成的还有一类家长,他们通常对孩子期望过高,始终不能客观看待孩子的能力,甚至脱离孩子能力的实际状况,或者盲目的与其他孩子比较,而为孩子制定与孩子能力不符的计划和目标。

 

众所周知,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提升能力,越早干预可能效果越好。但是家长如果不能保持客观的心态,不了解孩子的极限在哪儿,无论孩子是否在成长,家长总是以更高的标准去要求孩子,那么遭遇挫败几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。

 

这个时候,家长的心态会更糟糕,这样的情绪也会传递给孩子,孩子的表现也会越来越差。其实,很多时候,父母的愤怒、挫败和焦虑,都和不现实的期待有关系。操之过急、急于求成会适得其反。

 

其实,我们家长都应该有一个认知:在自闭症的干预与康复道路上,是容不得一丝侥幸的,有多少付出,才能有多少回报,如果对孩子放任不管,孩子永远不会成长。但是你在孩子身上花了心血,那么孩子的成长一定会有更大的空间。
 
三、过分溺爱,做事包办

有些家长认为自闭症是一种终生残疾,根本无法治愈,因此对孩子产生了负罪感,认为是父母的过错导致孩子的不幸,父母之间相互埋怨,推卸,同时又过分补偿孩子,迁就孩子。

 

同时,又因为孩子的特殊疾病,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就是有特殊需求。有这种心态的家长,在孩子确诊后,他们往往过分担忧心疼孩子,对孩子的保护欲十分强烈,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对孩子的看顾与教育上。对孩子更是要事事看顾,过分关心和疼爱孩子,衣食住行都包办代替。

 

这样使孩子养成了很多坏的毛病和坏的生活习惯,伴随而来的是情绪和行为的问题。到了这个时候,一些家长依然选择无视或顺从,只要孩子高兴就好。

 

殊不知,这样做的后果会促使孩子不好的行为继续保持发展下去。长此以往,会让孩子症状加重,脾气变坏,行为更不正常。原本用科学训练方法可以矫正的不良行为,也在家长顺从和过分溺爱下被强化了。

 

还有的家长会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到孩子的教育训练上,而完全忽略了自己和家人。这是不正确的养育孩子的方法,不仅会使自己精疲力尽,还会对婚姻和家庭的平衡与和谐造成危机。

 

因为家长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,他们终究会长大,会进入社会,需要一个人独立生活。与其替孩子事事包办,不如在有限的时间内,通过积极的干预,让孩子逐渐趋向于普通孩子,未来可以顺利的上学,工作。
 
四、消极被动,放任自流

有的家长听到孩子这种病需要终身干预以后,就非常的消极,不愿意再在孩子身上下功夫,把他放到机构教给老师就好,却根本不重视干预。

 

有的家长干预了一段时间后,看到孩子与正常孩子总有差距,教一个技能极其费力,进步也不明显的时候,家长感到身心疲惫,认为付出的和收获不成正比,最终放弃了对孩子的干预。

 

因为孤独,因为枯燥,因为艰难,所以能坚持不懈的对孩子进行干预的家长真的很难。其实,这个时候,家长不妨回头看看,去寻找你和孩子的闪光点。我们的孩子不需要和别人比,他只和自己比,他一丝一毫的成长,背后都倾注了家长的无数心血和孩子的不懈努力。

 

在干预这条路上,坚持是一件很难的事情,但是正因为艰难和不易,才使得坚持本身变得有意义。
有些事,发生在别的家庭,是故事;发生在自己身上,就是“事故”。

无论是出于以上的哪种原因,家长都应该闷头问自己一句:谁更难?当我们在感叹孩子怎么都教不会,无法和孩子正常沟通的时候,当我们在为自己目前的处境悲伤不已的时候,我们更要想一想,孩子是否比我们更困难?是否需要我们更多的帮助?

 

所以,我们不妨允许自己偶尔悲观,但是悲观过后,我们更应该打起精神拼尽全力,你不试一试,怎么知道孩子的上限呢?

 

如果觉得累了,坚持不下去的时候,记得回头看看我们可爱的孩子,他在全心全意的信赖着你!
收藏
点击咨询
预约体验